杨禄禅从陈家沟学了拳之后——谈谈地域文化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

文字版 原貌版

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(图1),清直隶广平府南关人,原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红拳高手。因羡慕陈家沟拳术的巧妙,长途跋涉,往返数次,拜陈长兴(1771―1853)为师,终于学得这门拳术的奥妙。

疑问由此而生,为什么杨禄禅学了陈家沟拳,后来叫做杨式太极拳了呢?他从陈长兴所学,和杨式太极拳有没有区别呢?要弄清这个问题,就要先看陈家沟拳的面貌,不妨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察:

(一)民国时期出现的陈家沟拳谱(比如“两仪堂本”),《拳经总歌》写道:

“纵放屈伸人莫知,诸靠缠绕我皆依;劈打推压得进步,搬撂横采也难敌;钩拥逼揽人人晓,闪惊取巧有谁知;佯输诈走谁云败,引诱回冲致胜归。滚栓(拴)搭扫灵微妙,横直劈砍奇更奇;截进遮拦穿心肘,迎风接步红炮捶;二换扫压挂面脚,左右边簪庄跟腿;截前压后无缝销(锁),声东击西要熟识;上龙(笼)下提君须记,进攻退闪莫迟迟;藏头盖面天下有,攒心剁胁世间稀;教师不识此中理,难将武艺论高低。”

(二)当年陈长兴如何演拳,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图片资料。不过民国年间拍摄有其曾孙陈发科(1887―1957)的拳照(见图2、图3、图4),或可从中得窥陈长兴拳姿风采之一斑,同时亦是对《拳经总歌》的直接反映。

(三)陈发科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在北京授拳,使陈式拳走出陈沟,始为京城所识。当时民国武术诗人杨敞(季子)曾有诗见诸报章:“都门太极旧尊杨,柔和迟缓擅胜场;不意陈君标异帜,缠丝劲势特刚强”,可视为当时武林对初识陈家拳的认知与评价。

(四)吴鸿恩,广府人士,清代童生。编录《永年拳术》,其中《张信义传》(志英按:张为杨班侯弟子)中有这样的记录:

张“唯炮锤一术,未得学习。一日至杨门外,闻室中如鸣雷,心异之。入门见杨立室隅,作伏虎势。右手握拳,向前猛送,拳动声发,”“土壁震动,势将倾……”

炮锤技术,广府本无流传,该拳源于陈家沟。当地人在口语习惯上叫“捶,比如一路捶、二路捶。故而,只有一种可能性,班侯炮捶术得自父亲杨禄禅,禄禅得自陈长兴。

综合以上史料相互印证,可知陈家沟拳当初叫做炮捶,练法“特刚强”、迅猛,崇尚跌、打、掷、锁拿等技术。

那么,杨禄禅学习了炮捶之后,这个拳怎么就变成后来的杨式太极拳了呢?

杨禄禅从陈家沟学拳归来,不久,他在广府传授的拳术呈现出另一种特色。先来看姚继祖先生(1917―1998当代著名武式太极拳家)在《武式太极拳全书》中的一段记述:

“永年(即广府)及永年周围邻县一代,都管它叫‘粘拳’或‘绵拳’。””“走架行功时,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。四肢运动,望去恰似弱柳迎风,绵软无力,故管它叫‘绵拳’。”“一搭手即使人进退不得,望去好像把人黏住一样,故管它叫‘黏拳’。”

原来,杨禄禅练的拳,广府人不叫炮捶,而称作“绵拳”或‘粘拳”,行拳打手柔和缓舒,沾连粘随,不丢不顶。没有了炮捶“特刚强”的风格,不再运用跌、打、掷、锁拿技术,而采用控制劲路的方法,打劲不打招。推手训练听劲、化劲、

非会员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

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(1元/月)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文章全部内容,没有帐号? 立即注册
367
0
2018-05-09
武风首页 站点首页 会员中心 我的收藏
取消 评论
收藏(0)
评论(0)
评论